党建工作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饮水思源,发扬井冈山精神
——记技术中心井冈山红色之旅
6月16日,技术中心31名职工出发去井冈山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在火车上颠簸了一整夜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井冈山。这个“红色圣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却是满眼的绿,我们第一站来到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新老党员打开党旗郑重宣誓,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首先参观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一张张革命烈士和革命前辈的照片映入眼帘,虽然我们并不了解这么多名字背后的故事,可是我们知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正如导游小姐所说,井冈山的天气就像两三岁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下起雨来。大家在雨中拾阶而上,来到井冈山碑林,看到许多革命前辈写下的他们心中的井冈山精神,勉励我们不忘历史,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与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合影后进入了井冈山雕塑园,雨越下越大,可大家依然认真地聆听导游小姐的讲解,导游小姐也很敬业,一一向我们讲述革命烈士们的故事,对着他们的塑像听故事显得特别生动。
随后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我们跟着讲解员见证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平凡无奇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其中充满了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也展现了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我们脚下每迈出的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暂的瞬间,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三山五岳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正是井冈山精神,是它的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到了午饭时间,导游小姐事先已经跟我们打过招呼,到了井冈山只能保证我们吃饱,不能保证吃好。的确,米饭粗糙、很多菜都是又咸又辣,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有点吃不惯,但是想想当初革命前辈吃的苦,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午饭后,我们驱车前往杜鹃山,这个昔日人口不足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小山村,在党对革命老区的关怀和支持下,今天已发展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花园式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雨水将树木洗刷得格外干净,大家兴致很高,不停地按动快门,留下纪念。
第二天是星期六,人特别多,观光车候车区人山人海,大家对于井冈山旅游的热情可见一斑。我们首先要去的是黄洋界,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山路十分崎岖,许多同事都晕车了。难怪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如今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们身旁的炮台和身后的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
沿着山路目送黄洋界渐渐远去,我们下山来到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房屋是简陋的,但当年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有点人民银行前身的味道。
最后一站是井冈山的瑰宝——龙潭。龙潭因其周边的五潭十八瀑而闻名,又因其中的五龙瀑而得名。云开雾散,艳阳当空,我们立刻融入了大自然的感觉,抓紧最后的时间享受清新的空气。
至此,这次红色之旅可以说完满结束了。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学习了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动力,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动力。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井冈山精神,那么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技术中心 殷蓓蓓
2011.6.20
版权信息©上海工微所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沪ICP备19039071号-1